公元前771年,西周的统治者幽王荒淫无道,引起了诸侯和西戎的反叛,在郦山被杀。这时在秦邑这块沃美的水草地养精蓄锐、逐渐强盛起来的秦,在襄公的带领下出兵救周,他们击退西戎,并保护周平王迁都洛邑,建立 了“东周”。由于秦襄公护送有功,周平王把歧山以西大片土地封给了秦,秦从此挤进诸候之列。
秦襄公成为诸侯后,认为秦氏能够从一个马官到显场成世的诸侯,除了自身牧马的功劳外,还有天帝神灵的保佑。为了感谢神,他决定仿效古帝王们建“畤”以祭祀。 公元前767年他在封地南部建“西畤”以祀白帝(少昊)。 (见《史记·封禅书》)秦文公继位后的第三年(公元前766年),他通过占迁都于汧渭(今陕西陇县南),第十年(公元前755年)也仿照秦襄公在都地东北建“鄜畤”,也祀白帝。公元前675年秦宣公继位,他于继位的第四年(公元 前672年)也在渭南(雍地的渭河南)建了“密畤”,从祀青帝。 到了公元前424年秦灵公继位后,他认为“王帝”之尊属黄帝,可先辈们建的“畤”多是祀白帝的,应该建祀黄帝 的“畤”。于是在继位后的第三年(公元前422年),在远古黄帝建的“吴阳武畤”废址上建了“上畴”以祀黄帝,又建了“下畤”以祀白帝。从此有了中国第一座祭祀黄帝的“轩辕庙”。
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,这时秦在不断发动战争扩 张中,已将都城迁到栎阳(今陕西),迁都后在其地建了“畦畤”以祀白帝,从此秦在“雍”的“五畴”告完成。(“不在雍地除外”)它们是畤、密畤、上畤、下畤、畦畴。(见《史 记·秦本纪·封禅书》、《过秦论》、《资治通鉴·礼》)到了西汉高皇帝刘邦,他认为秦王在雍有四畤以祀黄白青赤四帝,没有祀黑帝的,所以又建了“北畤”以祀黑帝。其实高 皇帝称雍有“四畤”是祀“上畤”、“下畤”划为一时,秦“四 畤”都在“吴阳”一地。这就是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有一畤之差的原因。(见《汉书·高祖本纪·郊祀志》)
秦“五畤”的祭祀活动,从有记载看,最兴从秦姑皇开始,最盛当为西汉。公元前220年,秦王赢政在他统一中国称皇帝的第二年就首先西巡,祠在雍的“五畤”后从陇,西北折经鸡头、回中去北地。为了更方便他在“畤”的祭祀活动,紧接着派人专门修了东自雍(今陕西风翔)西至陇山的御道,又建了“回中宫”。他先后六次到“畤”祭祀。西汉建立后,汉高祖刘邦首建“北畤”以畤扩大的祭祀活动。汉文帝从前元十五年(公元前1历年)开始,每年 都到“五畤”祭祀。汉武帝继位后,在“畤”的祭祀活动更频繁,他从元光二年(公元前133年)开始,多次亲祀“五 畤”,因为在祀“畤”时得一怪兽,还特别改元“元狩”以示 庆祝。这年以后他每年一次到“畤”祭祀。为了更方便在“畤”的祭祀活动,他于元封四年(公元前106年)扩修了秦 始皇的御道称其“回中道”。又在元封六年(公元前l04年)祀“畴”后修了“首中道”,恢复了汉文帝十四年(公元 前166年)被匈奴烧毁的“回中宫”之所在。(见《始皇本纪》,《汉书·郊祀志》、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)。
西汉末年,一些朝臣提出:秦在雍建“五畤”时,其身份是诸侯,按《周礼》“诸侯在其属地祀天”的规定,其“畤”是不适合天子身份的帝王去祭祀的。加上每上帝王上台后,都建了他们自己祭祀天帝的“祠”,又共尊“泰岳”,这样秦在雍地的“五畤”的祭祀活动逐渐冷落下来。到了东汉,因国都距“畤”更远,干脆就废弃了“畤”的祭祀活动。“畤”也逐渐被人们忘记,甚至不知其地。
来源:关山大景区智慧游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